國內輪胎行業一直在探索和致力于推進中國輪胎由大國向強國的升級轉變,但從當前行業表現來看,挑戰依然巨大。目前國內輪胎企業面臨的挑戰主要在三方面:品牌不強,定位低端,售價太低。
在海外市場上,品牌不強表現在,中國輪胎在國際市場上的品牌認知度和市場表現較差;定位低端表現在,國外一些規模以上的專業化運營物流車隊基本不使用中國輪胎,尤其是前輪市場極少能夠擠進去;售價太低表現在,產品同質化嚴重,大多數企業采取低價競爭策略,歐洲的輪胎經銷商“每天都能收到十幾個來自中國的報價單,價格一個比一個低”。
究其原因,一是在市場營銷方面沒有明確的市場定位、品牌定位和產品定位。就海外市場而言,我們被定位在中低端,其中一個原因是由于客觀歷史導致的“先天不足”。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輪胎開始出口,當時輪胎企業還是“兩眼一抹黑”,都是靠國內貿易商和國外進口商,完全沒有品牌概念,因此在品牌國際化方面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道路。由于沒有明確的市場定位,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中國輪胎企業只能靠價格拼殺,無法進入良性循環。好在現在不少國內輪胎企業已經開始覺醒,但長期形成的產品中低端的客戶認知形象短期內卻難以消除,如果營銷工作在品牌、產品、渠道等方面跟不上,即使輪胎質量做好了,客戶對中國輪胎品牌的認知也不易改變。
二是品質及技術支持不強。輪胎價格低,說到底還是我國輪胎企業整體競爭力不強,過多關注產能的打造,產品質量不均一、技術創新能力差距較大,研發創新平臺建設滯后。
三是內部管理精細化不足。國內輪胎企業缺乏戰略規劃,管理團隊技能亟須提升;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制度、流程不適應市場競爭;國際化人才和高端人才不足,管理技能和思維方式落后。
國內輪胎企業整體上無論是產品品質、品牌、渠道、管理團隊技能等方面均與世界級頂級企業有不少差距。如何實現快速的轉型升級,我認為突圍的路徑有以下兩方面:一是實施“走出去”戰略,在國際范圍內開展海外資本并購;二是下大功夫扎實做好企業經營,在常規情況下,從“量”的經營者轉向“質”的經營者,進而成為“質”的領導者。
要做“質”的經營者,就要確立明晰的突破模式,把一些真功夫練到手,做到精細化管理,即“三個精準”:精準營銷、精準研發、精準管理;并在此基礎上做到專業化和“三個創新”:營銷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要從面上著眼、從點上著手,通過局部點上的創新,提升產品精度,帶動企業整個面上的大發展。
實施精準營銷&營銷創新:國內輪胎企業多數沒有明確的市場定位和完整的銷售渠道,品牌多但沒有層次區分,“養了一群馬,但都是一樣的,沒有品種馬”。因此要打破產品同質化的惡性競爭格局,集中精力打造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目前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總體上還是主要通過批發商出口,在很多國家對銷售活動和價值主張的影響力有限。因此必須要實施渠道下沉,改變停留在外包式、粗放式簡單賣產品,向精細化轉變,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和解決方案;實施品牌突圍戰略,將有競爭力的產品定位高端,有步驟地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營銷網絡。
實施精準研發&技術創新:通過進入核心銷售網絡,打造高端客戶群體,需要有過硬的產品。目前國內在生產一代上有明顯的進步,但在支撐儲備和研制一代的平臺技術方面能力滯后。
實施精準管理&管理創新:國內輪胎企業在經營中,一直“重業務、輕管理”,實施精準管理就要提升管理團隊的技能,解決思維方式的粗放問題。
做產業是一輩子的事,在現實浮躁的社會,需要有工業素養和工業精神,因此中國輪胎企業必須長期鍛煉從而形成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