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時期以來,我國汽車工業便以現代化發展標志的“特殊身份”日益彰示著其備受關注的“特殊性”。然而,正是這一態勢的深入演進才使我國輪胎產業以消費市場需求的迫切性走上了如火如荼的創新發展之路。近年來,我國輪胎產業更是以直線上升的產量、產值成為國際輪胎市場持續激進的一個“新星”。
雖然我國輪胎產業在持續發展的進程中取得了這樣或那樣的績效與突破,但不可回避的是與之并存的產業“軟肋”。持續的高速發展使我國輪胎產業崛起于國際市場中,而持續的高速發展亦使我國輪胎產業的“傷口”暴露于激烈的、嚴峻的國際競爭中。
產業規模傷口;近年來,我國輪胎產業雖以產量、產值的可持續增長吸引著諸多主體的注入,但龐大的主體數量只是一個“幌子”。深度剖析國內輪胎企業,真正具有技術研發及產品開發能力的企業少之甚少,大多數企業都是規模較小、發展較為傳統的中小型企業,也就是說,多數企業只能以固有的部分市場為經濟增長源,而無力參與到日趨復雜的國內競爭中,更不用說國際競爭了。
產業技術傷口;技術壁壘作為我國輪胎產業難以攻克的“課題”,亦是產業無法實現自主化創新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產業進口傷口;現階段,我國輪胎產業仍有部分高檔產品需依靠進口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但持續的以進口為主的高端市場發展模式,無疑放縱了本土企業的技術依賴,并“鑄就”了進口產品的主導優勢。
產業模式傷口;縱覽我國輪胎產業,雖有部分企業以完成了由粗放式發展模式向集約式發展模式的過渡,但大多數企業仍持續著對傳統發展方式的應用及低附加產品的生產,不僅造成了自我束縛,還對整個產業造成了困擾。
我國輪胎產業在與時俱進的同時卻忽略了最關鍵的自我完善,從而以“傷痕累累”的產業形態面臨著持續“發作的疼痛”。現今,國內外市場的不可預見性、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無疑使我國輪胎產業認識到了整個態勢的嚴重性,因此,加快傷口愈合將是產業應對一切干擾的“根基”,如若不然,本就“漏洞百出”的我國輪胎產業根本無力應對國際優勢力量的沖擊,而更有可能在其沖擊下淪陷。
來源:中國輪胎網